“才飲
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當年這句毛澤東詩詞讓鮮美的武昌魚享有盛名。如今梁子湖畔的武昌魚現已“長大”成為大型產業化集團。可是,過去經過加工包裝的武昌魚由于沒有商品條碼,曾經歷過大多在當地菜市場“提籃小賣”的尷尬境地。自從應用了條碼技術后,年產數萬噸的武昌魚不但走向全國10多個省市的商場超市,還實現了外貿出口,其年銷售額也由240萬元增加到2400萬元。
據了解,如同個人身份證一樣,商品條碼是每個物品具有的全球惟一性的“身份證”。在這個自動識別技術的“身份證”上,標識著國家、地區、企業、產品的數據代(編)碼等質量跟蹤信息,愈來愈被廣泛用于商品的物流配送和貿易結算。作為“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現有2000多家中國商品條碼系統成員、有10萬多種商品使用了條碼、數千家商場超市和配送中心應用了商品條碼識別技術。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湖北分中心負責人介紹,經過十多年的推廣應用,條碼技術在湖北省得到長足發展,主要用于食品、飲料、醫藥、紡織、卷煙、茶葉、酒類、日用化工、書刊等行業。隨著國家提出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湖北省正在加快建設華中地區最大規模的物流中心。最近,湖北省質量技監局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外向型經濟的要求,起草制定的《湖北省商品條碼管理辦法》近期可望出臺。
條碼技術日益受到眾多企業的重視,將其納入提高產品質量和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內容。有一家品牌食品生產企業在委托印制商品條碼時,由于事先提供的設計光盤存在質量問題,結果條碼在印制中出現差錯,被送進超市的產品不能被紅外線掃讀,企業因此遭受巨額損失。為了加強條碼質量管理,近兩年來,湖北省質量技監局采取扶持條碼印刷骨干企業、建立市場準入制度、組織專項監督抽查、舉辦技術培訓等辦法,引導和規范條碼技術的使用。前不久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湖北企業的商品條碼合格率已由前年的42.8%提升到今年的86%,其中商品條碼系統成員的合格率達到93%。
勁牌有限公司對于商品條碼的認識更是入木三分。他們認為條碼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真正從“小生產”轉向大市場。在5年前,該企業的年銷售額不過350萬元,其制約產銷的主要因素在于產品未辦“身份證”,不適應現代物流的技術要求。自從采用了條碼技術后,市場銷售連年遞增30%,2005年突破了10億元。現在,企業建成了覆蓋全國各地的營銷網絡和物流配送系統,成為一家高標準、大規模的保健酒生產基地。
在商貿發達、流通縱橫的
武漢市,本地產品相對短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普遍使用條碼技術,不方便商品的配送、儲存、銷售和結算,而且一旦出現商品質量問題,也無法從生產源頭上去查找。因此,許多商家規定沒有條碼的商品不能進貨上柜。一家大型超市的服務員告訴記者:過去沒賣過的
孝感麻糖、孝感米酒、
隨州香菇等地方特產,因為使用了商品條碼,目前在每個超市都有賣。
對此,湖北省標準信息研究所負責人表示,加快對商品條碼的推廣應用,事關現代物流的信息化建設,涉及人民群眾的安全利益。即將出臺的《湖北省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旨在從法律法規方面推進條碼技術的應用。今后,商品條碼作為一項法定的市場準入制度,生產企業和產(商)品都要依法使用商品條碼。這項地方法規的制定,有利于加強商業的零售結算、物流管理、質量監控,有利于擴大國內外貿易、促進湖北建成華中地區物流中心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