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估價當前中國物流業的發展
對中國目前物流業的發展褒貶不一,第一種看法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的機遇,中國物流業將快速起步,快速發展,已迎來了物流業發展的春天。
第二種看法是,目前中國還沒有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條件,鼓動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必然是一種經濟泡沫,是非常危險的。
第三種意見是,中國物流業應當發展,但目前太熱、太亂、太快。
第四種意見是,目前中國物流業是“政府在叫、企業在看、外國人在干。”
對一種事物的出現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沒有不同看法才是不正常的。
我的看法是:
第一,中國已具備了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條件,這一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已列入“十五”規劃,政府推動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條件。
②各種物流要素,如交通運輸、倉儲、港口、民航、郵政、商貿、裝卸、搬運、加工配送、包裝、信息處理等等都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可以初步滿足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備條件。
③由于經濟全球化,由于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競爭加劇,降低成本,特別是物流成本已成為企業的一種迫切要求,物流需求開始外放,正是這種需求使第三方
物流企業開始發展壯大。
④國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進入,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物流業,不變也得變,這是一種趨勢,是一種客觀規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現代物流業再不快速起步,將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所以中國政府決定在這方面快速推進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中國的物流業從總體講仍處于傳統物流階段,但已開始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這一轉型何時完成,很難估計,可能要10年,20年或30年。中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還沒有完成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的轉變,中國的企業還沒有完全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中國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美國美智顧問管理公司的聯合調查,2001年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營業額大約為400億,占整個物流市場不到5%。
第三,2002年是加入WTO的第一年,形勢喜人。一是現代物流引起了各級領導、各級政府、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二是跨國物流公司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帶動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三是傳統運輸與倉儲企業加快了重組、整合,第三方物流有了更快的發展;四是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物流標準化、物流技術與裝備等同步推進。
第四,中國物流業的起步由于碰到了許多問題,如管理體制問題,行業規劃問題,產業政策問題,物流標準化問題,物流人才問題,對物流業的不同認識問題等等。使物流業發展中有些亂是客觀事實,主要表現在市場準入亂,到工商注冊登記物流公司沒有標準;二是對物流的認識亂,雖然已有了一個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但由于理解不一,加上目前沒有物流統計信息系統,在報刊上各種解釋都有,有的數據矛盾百出;三是辦班亂,各個單位都可以辦物流培訓班,內容千遍一律,在起步階段搞些培訓班是必要的,是一種啟蒙教育,但目前過多過濫,缺少權威。
我不同意目前中國物流太熱,我認為并不熱,東部剛熱了一點,中西部還沒熱起來。不少城市搞了物流規劃,但還沒有實施,沒有投入,還不可能形成泡沫。目前要做的是對
物流園區加強引導,國家要有總體規劃。
第五,當前影響中國物流發展的因素很多,有體制性因素,有市場因素,有人才因素,有投資因素,但根本的是企業對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活動沒有形成社會化、專業化趨向。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有多少第三方物流公司也無濟于事,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降低也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工作的重點應放在企業,特別是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突破點是降低庫存、加快周轉。這需要培育,需要提高認識,需要一種新的理念,需要一種新的模式。
二、對于十個有爭議問題的看法
當前在物流界有許多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研究的重點也很多,爭論比較大的大致有以下10個方面:
第一,物流是什么?物流術語(國家標準的定義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有人認為,物流不必描述得這么復雜,實際是傳統的運輸與倉儲加上信息技術。還有人認為,物流是滿足客戶要求的一種現代服務模式。
第二,什么是物流產業?一種意見認為不存在物流產業,保留原有的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郵政業等就可以了。一種意見認為物流是一種產業,是一種復合型或叫聚合型產業,它是由與物流有關的產業組成的。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承認不承認它是一種產業意義不大,因為不可能從產業角度去加以運作,沒有產業邊界,無法計算它的投入產出。
第三,物流產業要不要有一個主管部門?一種意見認為要,如德國、日本、新加坡都有一個部門主管;一種認為不要,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就不明確有哪一個部門主管,只強調用行政與法律的辦法加以協調。如要有一個主管部門,應由哪個部門主管,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應是計劃口,有的認為應是經貿口,有的認為應是交通口,有的認為應是商貿口。
第四,要不要區分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一種認為物流基地最大,物流園區次之,下來才是物流中心;一種認為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應視為一個東西,叫法不同而已;一種認為今后應統一叫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可以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大的物流企業的概念。
第五,物流業的對外開放。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加入WTO對物流業開放度已經很大,按承諾時間表執行就可以了。一種意見認為可以適度超前,開放快一點并沒有對中國不利,主要看需要,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里。一種意見認為物流界對如何應對加入WTO對策研究不夠,非常分散,認識不一致,意見不統一,形不成合力,這對我們非常不利。
第六,關于物流學科的分類問題,對物流人才的短缺,希望立即恢復物流專業認識一致,但對如何培養,培養目標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物流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門學科存在,與工學、理學、管理學并列。一種意見認為物流包含在管理學之中,是二級學科,但需要堅實的工學、理學、信息學基礎。有的認為物流應在管理學的營銷學之中,是三級學科。
第七,關于“物流園區”的模式問題。一種認為“物流園區”主要強調地域概念,即物流企業的集中度。一種意見認為“物流園區”主要強調功能概念,是物流功能的結集點。一種意見認為不要過多強調建“物流園區”,而應根據不同城市的情況而設立,分散與集中只是相對的。
第八,關于“第三利潤源泉”問題。一種意見認為第三利潤源泉主要從經濟運行總體來講,發展物流業對一個國家經濟效益提高非常有利。不要過多的強調一個企業。一種意見認為“第三利潤源泉”主要是強調企業物流成本的降低,所以要從企業抓起,立足點在企業,沒有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的實現就不可能有國家總的經濟效益。第三種意見認為這是統一的,一個是從宏觀側面講,一個是從微觀側面講。
第九,關于生產與流通企業可以不可以自建物流公司。一種意見認為,物流活動從生產與流通企業分離是一種大趨勢,所以不應提倡生產與流通企業自建物流公司。一種認為,在目前中國第三方物流公司不發達、不成熟的情況下,一些大的生產與流通企業可以把改進其物流系統作為核心競爭力,組建物流公司,但必須向第三方物流公司發展,面向全社會。一種認為在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物流活動也不是都由第三方來做,所以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并存的,是一種市場競爭關系,適者生存。
第十,關于物流產業政策。一種意見認為,為了推動中國物流發展,必須有一個物流發展總體規劃,并逐步出臺一些產業政策,如市場準入、土地使用、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等等。一種意見認為,對一個國家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政府主要通過法律的、經濟的,當然必要也可以通過行政的辦法加以推動與協調,物流業發展主要靠行業協會來做,企業來運作,政府不應過多的介入。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必須由政府、企業、中介機構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創造物流發展的環境,包括規劃、產業政策、教育科研、標準化等。企業是現代物流為運行主體。中介機構主要是在政府與企業之間起一個橋梁、紐帶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有不同看法的問題還可以列出10個、20個。對以上10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第一,物流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傳統的運輸、倉儲加上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應該是對傳統物流業的提升與革命,是一種運行與服務模式的改變,我認為“物流術語”(國家標準)的定義是正確的。
第二,我同意物流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也可以叫聚合型產業。
第三,我主張物流產業要有一個主管部門,因為我們剛起步,中國又處于轉型時期,中國人又好刮風,需要強有力的行政指導。這個主管部門應當是誰,從本屆政府的設置來講,我認為物流規劃由計劃口來抓,物流運行由經貿委來抓比較合適。
第四,《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中沒有“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只有“物流中心”,我認為“物流中心”可以是一個地域結點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大的物流企業的概念。目前大家喜歡把地域結點叫“物流園區”,我認為這沒有什么可非議的。但我反對按地域的大小來區分物流基地、物流園區與物流中心。
第五,物流業的對外開放,我認為要執行我國政府加入WTO時的承諾。至于有些部分提前執行要看需要。
第六,關于物流學科分類,我認為物流應包含在管理學之中,因為物流業是一門新興服務業,強調的是運行模式,是服務模式。但必須有堅實的工學、理學、信息學基礎。
第七,關于“物流園區”,我反對所有城市都建設“物流園區”,都叫“物流園區”,要因地置宜,叫“物流中心”又何不可。對物流園區我認為要把地域概念與功能概念結合起來。我也同意這種觀點,即集中與分散是相對的。
第八,對于“第三利潤源泉”我同意要立足于企業,只有企業物流成本的降低,才能國家總的經濟效益的提高。但宏觀與微觀不可分,不要分得那么清楚。
第九,對于生產與流通企業自建物流公司,我認為是一種過渡。目前不要去反對,這要區分二類,一是企業內部物流系統的改進,這要大力提倡,二是自建物流公司,但當條件成熟時應發展成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海爾物流、華聯物流都在這么做。
第十,對于物流產業政策。我主張政府、企業、中介機構要形成合力,各自發揮作用,著眼點是形成物流市場,物流市場的成熟度將影響中國物流業的發展。
三、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切入點選擇在哪里
我在許多場合講到,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過“三道坎”:一是中國經濟運行模式與企業商業運作模式的轉變;二是中國物流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三是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啟動。這三項任務的完成需要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切入點放在哪里呢?我認為,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成立中外合資合作物流企業。這一切入點主要在于滿足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與外商獨資企業的物流需求,并以推動中國物流業的發展。
(二)大力提倡并采取實際行動減少企業庫存,加快流動資金周轉。這一切入點主要是讓企業嘗到加強物流管理的甜頭,然后,邁開步伐走物流專業化、社會化的路子。
(三)按照國家統籌規劃,啟動一部分城市的物流中心建設。這一切入點,主要是從供應鏈的角度,加強物流“節點”建設,改善物流系統。
(四)啟動物流專業學歷教育,引進國外采購師、物流師資質證書教育,并盡快制定中國自己的標準,開展職業培訓。這一切入點主要是為了解決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
(五)成立全國物流標準化委員會。這一切入點主要是為了防止目前物流業發展的不規范與無序狀態,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六)培育與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要總結一些典型經驗加以推廣,特別是企業物流信息化解決方案,要鼓勵物流企業與IT企業的結合。這一切入點,主要是讓第三方物流企業少走彎路,并提高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