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極易受到外部沖擊,民航業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全球,都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行業。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的影響,民航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全行業全年虧損30億元,這還是在國家對民航業進行大量稅費減免基礎上的;2004年民航業恢復性高速增長,油價也處在較低水平,全行業盈利86.9億元,相當于過去10年的利潤總和;2005年上半年全行業虧
損3.5億元,最重要的是外部環境惡化,特別是國際油價接連上漲導致的航空煤油上漲所致。
除去油價因素外,在航空業內部,限制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因素非常多。據調查,購置1架空中客車需耗費4000萬美元以上,1架空客A380更需要2億美元。由于飛機購置價格很高,加之我國民航的行業會計準則規定飛機、發動機的折舊期限是10~15年,低于國際通行會計準則的20~25年,由此國內航空公司每年的成本增加約幾十億元。高額折舊加上由于管理粗放居高不下的管理費用,高負債率形成的財務費用,形成航空公司巨大的固定成本。從變動成本分析,由于航空油料供應的壟斷體制,造成我國航油高出國際市場20%以上,航油成本占到航空公司運輸成本的30%~40%。此外,飛機及運輸服務費也是不小的一塊運營成本。全國不分大小機場,收費標準幾乎相同,導致一些航空公司如南航該項成本加地面服務費占到了主營業務成本的17%。其他如維修、備件等相應供應鏈企業設立和業務由于受到嚴格管制和高關稅政策,價格居高不下,造成我國民航企業單飛變動成本處于較高水平。
借鑒工業的行業競爭力可以看出,一個高效的行業應該是自由進入的,企業設立、企業投資準入、包括民航企業設立和航線準入都應該是自由進入的;企業可以自由定價;航空公司可以自主提供不斷創新的產品或服務。
目前民航企業的設立已經有所突破,航線準入方面也開始討論備案制、登記制,應該說開始都有一些改進。但從定價角度看,還帶有明顯的計劃性;低成本公司在中國也發展不起來,行業管制存在問題導致競爭力不足。
目前,中國民航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包括:巨大的高速增長的航空運輸市場,便于我們的航空公司做大規模,調整航線網絡和優化資源配置;優質的、年輕的、低工資的、勤奮的勞動力,這是中國民航業最巨大的優勢;大量二級、三級機場以及軍用機場的存在,為航空公司差異化產品提供了重要的航線資源和機場資源。
劣勢體現在:多數航空公司規模較小,通過優化機隊結構來降低成本的潛力不大;人才儲備特別是飛行員儲備不足,不利于機隊建設和生產運輸規模的擴大;空管體制不利于公司開辟新航線和創新服務產品;由于匯率和管制等原因不能購買便宜的飛機、航材及維修備件,導致運營成本難以控制。
從機遇看,當前民航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企業自主購買或租賃飛機、自由進入航線、自由定價、自由創新產品等自主行為創造了條件;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特別是打破中航油獨家壟斷經營體制,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公司營運成本,并由此可以得到來自航空煤油供應商基于競爭的更優質服務;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可以從油價和飛機購置租賃維護成本等方面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對于整個民航業是一個機遇。
當然,中國民航業也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來自民航市場的全球化、一體化的遠期威脅,歐美及我國周邊國家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競爭;國際油價屢屢攀升引致的航空油料價格的不斷提升,對航空公司生存產生巨大威脅;其他交通客運方式效率提升形成的替代;軍事禁飛、恐怖襲擊和傳染性疾病等意外事件形成的對航空公司的沖擊。
航空企業迎接挑戰,除了政府要給航空企業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要求繼續推進民航體制改革,特別是要打破中航油、中航材等企業的壟斷體制,航空企業的改革也非常重要。作為一個競爭性行業,航空業的競爭不能只限于國有企業競爭,國有企業競爭成本下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應推進民航業的國有企業改革進度。航空工業發展對民航業十分重要,如果只靠現有的軍工企業研發飛機,自己就永遠“飛”不起來。
(作者:
北京中經財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