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就業指導

物流人才緣何供需兩難

2006-12-21 17: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為何供需兩難?

  在近日參加的校企供需見面會上,記者對當下物流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進行了現場采訪,中快運公司物流部門負責人宋女士說,企業更看重新畢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她認為新畢業的學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對物流的相關知識有些了解,而且應培養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和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當前物流院校畢業的學生理論知識多于實踐知識,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她認為物流院校應對學生多進行培養和引導。而另一家物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則認為,一些物流院校分配來的學生,對于“物流”一詞不能真正理解和領會,對物流業認識不到位。物流教育應與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對于一些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的連貫性、規范性、科學性以及教材選用的合理性等方面應進一步規范和聯系實際。

  記者在一家物流公司采訪時,一位郭姓經理向記者說,物流企業喜歡能力和學歷都很高的一流的物流院校畢業生,但現在的情形是,有許多學生來到企業,對企業的情況不了解,對企業的生產和運營程序非常陌生,因為在學校很少接觸企業的實際工作,雖然是專科學校畢業,但不能適應工作。他很希望物流院校能夠進一步提升物流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企業的需求,全方位、多方面開展物流院校的學生教育,以便學生在畢業后能很快進入角色,他著重強調,物流院校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學校教育應該不拘于教材,更多地要和現代物流企業發展和物流業本身發展結合起來!焙颖奔竭h物流公司的負責人張先生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學校教育除了要讓學生透徹了解和掌握物流知識外,更應結合具體案例來講課。他建議物流院校要經常性地與企業進行互動,做一些模擬化物流操作,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招聘現場,記者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時,學生也向記者反映,進入到企業實習后,不能很快適應工作,還需較長的實踐過程,因適應的時間較長,有的企業不愿接收。那么物流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物流企業青睞多層次復合型人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物流人力資源培訓中心主任王增東如是說。他認為,物流企業現在急需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有真才實學的優質人才。他說,目前,在物流企業中,高中低三個層次的物流人才都供應不足。基層主要需要大量的有實際工作能力和豐富操作經驗的人才,就是所謂的“藍領”;中層需要懂具體運作管理的人才;高層主要需要那些既熟悉現代物流知識又懂得物流系統設計和物流經營、管理、決策的高層次復合人才。

  記者隨即采訪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任豪祥,“物流業的特點決定了需要大批操作型人才”,他說,物流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屬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由多個環節組成。物流從業人員中75%~85%是具體操作型崗位,物流的全天候作業更使得物流人才成倍增加。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對物流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在提高。尤其對一線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也在提高。但目前現狀是,物流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物流操作人員現狀更不容樂觀。有些操作人員就是從搬運工、裝卸工、倉庫管理員而來,還有一些就是農民工。這些人員很少接受過規范的物流操作培訓,大部分不具備系統的物流知識,對操作原理、業務環節的銜接、作業流程、行業標準、服務規范、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知識知之甚少,急需物流知識的補充。他介紹,上海北京是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較快并且相對領先的地區,但大專以上學歷的物流從業人員占第三方物流企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過是21%和19%,國內其他地區的比例更低,而其中具有物流專業教育背景的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國物流人才缺口非常巨大,物流教育任重道遠。

  如何避“虛”就“實”

  記者在企業采訪中發現,一些物流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并不能適應物流企業的需要,在校生的培養與實踐脫離的現象較為嚴重,針對這一問題,任豪祥認為,物流職業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他向記者介紹,目前,教育部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于2005年設立了《中國物流發展與人才需求研究》課題組,進行了中國物流人才統計專項調查,調查將會在近期結束,調查結果將為物流人才培養提出指導性意見。通過這個接近真實的調查,可以了解目前高校培養人才的速度與社會需求是否吻合,我國物流業的結構如何,人才缺口是在高端還是中端,我國物流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哪里。

  “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家已正式啟動了物流教育工程”,任豪祥說,教育部分別成立了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兩個物流教學指導委員會。師資培訓和教材出版取得重要進展,物流學科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教育部、勞動部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以及職業技術院校等眾多教育機構都在專注于物流人才的培養。

  任豪祥同時介紹了我國物流專業設置情況,他說,全國開設物流專業的本科院校已從2001年的1所發展到今年上半年的218所,在校生3萬余人;物流專業的高職、高專約500所,在校生1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突破1000所,在校生約30萬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養院校超過100所,上述接受物流學歷教育的人數不低于50萬人。

  針對目前物流教育存在學校教育與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物流人力資源培訓中心主任王增東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很多學校沒有及時轉變觀念、更新思想,還是按老一套來教學:重教學,輕研究;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掌握,輕能力培養;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這些都使得所培養的物流人才質量大打折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物流及其相關專業火熱起來,部分高校教學中生搬硬套,盲目趨從,在師資不強、設備不全、經費不足、教材不規范、課程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草率開設物流專業或在相關專業下設置物流課程。具體教學中,理論講述多,實習實踐少,關門辦學,閉門教書。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是導致物流人才進入企業不能適應的主要原因。

  打造教育品牌

  據記者了解,由于國內從事物流教育的大專院校數量較少,許多學科是近兩年才開設的,加上許多院校過去從未涉及物流教學、研究,一些院校目前仍處在自行籌劃設計課程與實踐階段,對于課程設置、學生培養方向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令人可喜的是,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正在積極探索并及時進行課程的調整、教材的完善和規范。

  近日在石家莊郵電技術職業學院的供需見面會上,記者采訪了該學院郵政物流管理通信系主任趙拴亮,他對學院如何立足河北、立足本行業,以及面向社會、面向全國辦好職業技術學院談了自己的看法。他介紹,石家莊郵電技術職業學院在專業建設、教學內容、教育方向上都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圍繞市場對人才的需要進行,力爭辦出特色,創出品牌。目前他們結合市場需求開設郵政與物流、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數據庫營銷等專業。在今年就業差額有100萬之巨的情況下,該校物流專業就業情況卻風景這邊獨好。

  他說,03級的第一屆物流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前幾個月就被上海遠程物流公司、各省郵政局及其他物流企業優先錄用,就業率達100%。即將畢業的04級畢業生在該院舉辦的畢業生雙選會上受到上海遠成物流公司、河北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宅急送、河北中軟公司、河北快速貨運有限公司、中國人壽石家莊總公司以及全國20個省級郵政局、8個地市級郵政局的青睞,目前90%以上的畢業生已達成就業意向。從他們的辦學經驗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物流職業教育貼近了市場,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有效地銜接,就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培訓“大浪淘沙”

  除了學校教育以外,社會培訓也是物流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對物流人才的培養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比魏老橄蛴浾呓榻B,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從2003年正式啟動了物流師職業資格認證,舉辦物流師職業資格培訓班。為物流企業培養不同層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他說,物流師職業資格認證十分嚴格,考試認證工作也很嚴肅,實行“考培分離”的原則,從制度上避免了認證工作的低質量和舞弊現象,保證了培訓人員的質量,得到了業內和物流企業的普遍認可。

  “社會上仍存在著有些培訓機構不正規、不符合規范的問題”,王增東說,一些培訓機構急功近利,不管是否具備舉辦培訓課程的條件和資格,就一窩蜂而上,“賺一把算一把”。對此,他提醒說,大家在選擇培訓機構時,首先要看培訓機構授權書,看頒發證書的單位是否正規。其次要看培訓機構的規模,小規模培訓機構的師資及培訓質量難以保證。此外還要看教材是否統一,師資是否規范。最后要看培訓機構的課目有沒有針對性,能否滿足多樣的市場需求。

  王增東最后說,混亂的培訓市場對正規的培訓項目造成負面的影響,但最終市場的力量會完成“披沙揀金”的任務。隨著企業和學員的辨識能力逐漸提高,想“撈一把就跑”的培訓機構總會被市場淘汰。此外,國家有關部門也看到了培訓市場的混亂,正在研究相應措施,對培訓和認證機構的資質進行規范,加強和提高監督的力度,協會之間也會配合政府部門將正規培訓機構整合統一起來,規范市場。

  不妨企;

  在采訪中,企業反映,很多物流企業在聘用人才時都有體會,物流人才市場都是熟面孔,新人很少,物流人才流動僅限于圈內。他們認為,物流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不是物流市場本身所能解決的,應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去縮短人才供需信息傳遞時間和途徑,企業應主動向物流高等教育機構表達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采取不同校企聯合形式,如獨資、合資股權式辦學模式或者合作非股權式模式。從供應鏈管理角度整合物流人才培養的優勢資源,發揮各自核心競爭力,使人才供需雙方——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之前提前約定,學校“按需培養”,企業“按需接納”,供與求相符,學校的教學內容反映企業的訴求,學生就能很快適應實際工作,從而減少了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的盲目性。通過這種“定制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但能減少企業在人才市場搜尋的成本,也能縮短員工大量培訓工作和時間,避免物流市場人才荒造成的被動。

  河北宅急送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他們與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和北京物資學院開設了物流快運專業的“宅急送”班。他說,為了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有的學校邀請國內或當地有名的物流企業快遞公司人員到學校講課;有的還派學生到準備就業(有就業意向)的企業進行畢業前的培訓和實習,這些都不失為校企合作、共謀雙贏的好方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