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交通運輸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雖然已有所緩解,但2006-2010年期間仍是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關鍵時期。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茅近日在
貴陽召開的全國綜合交通發展座談會上介紹,今年1-9月,全國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8.6%,貨物運輸量同比增長9.2%,以煤為主的大宗運輸物資狀況有所好轉,交通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相對緩和。
張茅說,但是從目前運輸形勢看,中國交通運輸仍然處在被動適應經濟發展的階段,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并未完全消除。比如京滬、京廣、京哈、隴海等主要鐵路干線線滿負荷運轉,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北京、
上海、
成都、
昆明、
深圳等主要機場吞吐能力不足;春運及節假日期間,買票難問題也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決。
張茅說,中國交通運輸很多方面還很被動,是由中國目前仍處在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期決定的,如國家規劃建設的總長約8.5萬公里的全國高速公路網,目前建成的只有3萬多公里;國家規劃在2006-2010年期間新建的1.7萬公里鐵路,由于社會資本難以進入等原因,今明兩年只能建成2000多公里。網絡沒有充分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的優勢就難以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