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
蕪湖港10月份集裝箱吞吐10109標箱,同比增長80.3%,這也是單月份首次超過1萬大關;今年1至10月份,集裝箱已累計完成77693標箱,同比增長49.1%。這一組數據說明我市港口物流正在擴容,特別是集裝箱運輸步入新的發展軌道。
說起蕪湖,港口物流早已名聲在外,在全國內河港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躋身全國十強,并且是長江五大港口之一。共擁有77公里長江岸線,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岸線”,但并沒有與之相符的“黃金價值”。探求其主要原因就是港口條件有待改善,資源利用率較低,提升港口碼頭的產業服務能力是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在我市已利用的岸線中,共有經營性碼頭140多座,大多是企業內部所有,公用碼頭僅22個,社會化程度不高;大碼頭少,小碼頭多,現有港口泊位71個,但萬噸級以上碼頭只有2個;而且一些港口設施落后,除朱家橋和裕溪口碼頭外,其他碼頭機械設施陳舊落后,倉儲庫房容量有限。從吞吐的大宗貨物上,也主要是以煤、非金屬礦石、水泥、建材等為主,而極具潛力的集裝箱、汽車等運輸能力不足。
市港航局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我市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42萬標箱,而蕪湖港口腹地集裝箱年生成量為36萬標箱。這也就意味著,我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僅占整個腹地生成量的17.8%;在輻射范圍內,我市港口遠遠沒有“吞掉”本屬于自己的市場,港口物流仍有很大發展的空間。
正是看中了這一巨大商機,我市已將物流業納入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港口物流也被寄以厚望。為此,我市正加大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充港口物流的“嘴和胃”,目前,朱家橋50萬標箱物流、裕溪口2800萬噸配煤基地及西江10萬輛轎車物流基地都已經進入實質性建設期,為打造集裝箱和汽車運輸大港提供載體。我市還積極整合資源,在更高起點上謀劃現代物流業的科學發展,結合荻港礦產資源整合,將有計劃整合關閉小碼頭,建設泊位不少于5000噸以上的規模碼頭;海螺集團在三山區新建碼頭,將修建7個泊位,總泊位5000噸以上,年吞吐能力將達1910萬噸。
此外,我市還將提升港口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效率,建設電子交換系統,實現港口碼頭及各家代理公司同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檢等單位信息平臺完全對接。并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努力改造傳統儲運、倉儲配送、貨物代理等企業向“第三方物流”轉變,發展港口貿易和臨港型加工業,將我市港口資源用足。
隨著這一系列硬件設施的提升,我市港口物流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根據“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達45萬標箱,這將完成輻射范圍內生成量的30%,同時寧漢之間核心樞紐港和航運中心的地位也將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