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國加大了物流領域的開放力度。外資進入國內物流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跨國物流公司采用并購的辦法在中國快速擴張,國有、民營與外資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受體制和機制約束,部門分割、壟斷,地區封鎖的現象依然突出。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市場與機制。
“十一五”時期,我國物流業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是中國物流業發展的里程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了四項任務:
第一,“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實現企業物流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系列化運作”。這里實際上講的是企業物流.講成千上萬的中國傳統制造企業、流通企業面對物流發展的大潮流怎么辦?首先是理念轉換。“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其次是管理創新,“推廣現
代物流管理技術”;最后是實施企業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與回收物流的系列化運作,這實際上就是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物流進行流程再造。進行一場物流變革。
第二。“培育專業化
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這里講的是物流企業,要“培育”,要“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即物流服務提供商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很短,與跨國物流公司相比,資金量小,功能單一,信息化程度低。所以各級政府必須“培育”。必須“積極發展”。物流服務提供商,要按《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國家標準。苦練內功,加快自己的發展。
第三,“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加強物流新技術開發利用,推進物流信息化”。這實際上講的是中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三大技術支撐。一是標準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物流技術現代化。物流要實施多功能、_體化運作。要實施跨區域、跨國界的高速運轉,必須標準化,沒有標準化就等于在高速路上處處有路障,血液在人體內流動不暢。信息化是不言而喻的。沒有信息化就根本談不上物流的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是現代物流業的生命線。
第四,“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這一條講的是物流業的空間布局與功能特性。提出了四大概念:(1)物流基礎設施;(2)物流基礎設施整合;(3)大型物流樞紐;(4)區域性物流中心。
物流基礎設施包括五大運輸方式中的重大設施。特別是鐵路、公路、萬噸級以上泊位、航空港、油氣管道等;也包括區域性物流中心(園區)、公共配送中心、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等。
對于物流基礎設施必須實施國內外資金的多元化投入,并采取積極的財稅、土地、價格等政策。物流的先進性本身,講的就是資源整合,功能整合,目前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約束就是體制。條塊分割、部門壟斷、地區封鎖。所以必須打破部門與行政區劃的束縛。講大流通,講大物流,講大市場,全國一盤棋,形成合力,不能一講到物流基礎設施就都去上新項目,首先要充分利用與改造存量資源,在此基礎上實施優化整合,不足的再新建。
“建設大型物流樞紐”。就是告訴我們在中國現代物流業發展中,要注意線的延長、面的擴大。更要注意物流節點,特別是大型物流節點的建設,包括一級節點、二級節點城市建設,包括國際航運中心、大型航空港、大型火車與集裝箱編組站等。能稱得上大型物流樞紐的,一般都是沿海重要港口、內陸的交通樞紐城市。
“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要根據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合理的區域性物流發展格局。不能每個城市都想當物流中心,這樣的結果等于無中心。二是這里的“物流中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可以泛指一個中心城市。也可以指由若干個大型
物流園區(中心、基地)組成的集群式區域性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