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學苑

中國買方市場分析

2006-10-3 9: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論文摘要:

本文介紹了中國買方市場對消費者,競爭者等的影響以及中國買方市場的特征,最后還分析了中國買方市場形成的原因.


論文內容:


伴隨著改革開放及近2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后延續了幾十年的短缺經濟基本結束,買方市場開始形成。到1997年底,中國不僅大部分消費品供過于求,而且一些投資本品甚至基礎產品也供過于求,許多行業出現生產相對過剩,人們普遍感受到商品供給豐富的真實存在,這不能不可謂是一個劃時代的巨大變化。買方市場的形成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將對21世紀中國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一、中國買方市場的影響



買方市場是在供需關系中買方處于主動地位,成為主導方面的市場。它對作為購買商品的消費者,作為供給商品的工商企業,以及作為宏觀調控的經濟管理部門造成不同的影響,并引起其一系列不同的行為變化。一般地,買方市場對消費者有利。消費者在寬松的市場商品選擇環境中可以貨比三家,購得價廉物美的商品,并在商品價格不斷下降過程中無形中提高實際收入,實現更大的消費滿足。尤其是對于曾長期處于商品短缺,從糧、棉、油、肉、蛋、菜到糖、煙、酒,以及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戶實行票證供應的中國人來說,買方市場的形成則賦予其更多的欣喜感受。


買方市場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益處,而給生產者和經營者帶來的卻是壓力和挑戰。壓力和挑戰在于買方市場形成后,企業之間為爭奪市場份額而必然展開的激烈競爭,競爭將導致如下幾方面的變化:


1、企業平均利潤率下降。企業對激烈競爭作出的反應常常是產品降價,由于中國相同行業的企業一般規模小而數量多,所以市場競爭尤為激烈。過度競爭引發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不斷降價,甚至刮起降價風,進行一種單純的價格戰,這往往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收益遞減,年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甚至一些行業和企業都出現了生產銷售增長與盈利水平下降的反向運動。


2、企業分化加劇。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競爭將促進優勝劣汰。生產和效益向少數優勢企業集中,多數中小企業經營日益困難。在中國,這種情況最明顯地發生在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行業,鋼鐵、汽車等行業也逐漸出現同樣的變化。就是說,生產名牌產品、規模較大、經營效益好的少數企業經濟效益高,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市場擴張促使規模越來越大(包括并購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逐步達到規模經濟水平,而生產非名優產品、規模過小、經營狀況差的多數中小企業和劣勢企業,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小,以至倒閉破產,被經營狀況好的大中企業并購,越來越趨于萎縮。長此下去,將形成處于壟斷地位的多數大企業與相當多數量的中小企業并存的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這種變化從當前看會造成一部分生產力閑置,以及失業率的上升,但從長期看是積極的,將增強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占有更多的國際市場,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有利。部分閑置的生產能力也可作兩面分析,一方面造成部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可以適應市場需求波動的變化,使商品供給具有彈性。


3、企業素質提高。企業對激烈競爭的反應除了產品降價外,還將千方百計提高其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實現科技產品升級,努力達到經濟規模,改善產品售后服務等,以提高企業自身素質,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名牌產品,謀求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這種變化無疑是我們所希望的,可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


全國買方市場的形成對經濟管理部門來說,將面臨宏觀調控方式的轉變。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宏觀調控主要解決的是補充短線和增加供給問題,調控方式主要是單純控制需求,收緊信貸與投資規模的總閘門,以控制短缺經濟下過度需求而引發的全國性通貨膨脹,從而把握宏觀經濟走勢。在買方市場的新形勢下,供過于求成為宏觀總量的一種常態,市場約束強化使投資需求明顯減弱,因此,宏觀調控已不再是單純控制需求的問題,而是要認真研究如何引導和推動消費需求,以及擴大消費領域等問題,從而保持消費對生產的推動作用。


總之,中國商品供應充足的買方市場的形成,不但對消費者有利,而且對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長遠經濟發展都有利,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當然,對在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短期陣痛,也應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二、中國買方市場的特征



與發達國家的買方市場相比較,中國的買方市場具有如下兩個明顯的特征:


1、初級性。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需求結構來衡量,與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萬美元的高層次消費水平的買方市場不同,中國的買方市場是初級性的、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買方市場。從中國國情出發,與一定收入水平相對應的需求結構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即生存型(需求內容主要是廉價的生存資料)、溫飽型(需求內容主要是滿足其溫飽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務)、小康型(需求內容主要是提高生活質量的耐用消費品、住房、基礎設施和高水平服務)和富裕型(需求內容主要是滿足人的發展與享受需求的高智能產品和服務)。目前,中國農村居民的絕大部分已達到溫飽型需求結構,并正在向小康型的家庭耐用消費品和較好的住房等需求內容轉變,其中一小部分剛達到生存型,以及4000萬人口的貧困家庭,另一小部分則已達到并超過一般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水平;城市居民的絕大部分已遠遠超過溫飽型消費需求結構,擁有了多種家庭耐用消費品,正在向小康型的其它需求內容如較好的住房、方便的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的服務邁進,另一小部分已達到小康型和富裕型的消費需求結構,或者正在從小康型向富裕型過渡。可見,中國的主體人口群正處于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需求結構過渡的階段,只是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落后一步,城市居民將率先進入小康型生活。中國的買方市場就是在這樣的由溫飽型向小康型消費需求結構過渡的基礎上形成的初級的買方市場。


2、相對性。與發達國家絕對的、全面性的買方市場不同,中國目前的買方市場是相對的、不完全的買方市場,是賣不掉與買不到共生、買不起與沒新東西買并存的市場。例如,經過十幾年的技術引進和發展,中國彩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影碟機等家用電器生產能力和產量大增,農村居民的主體人群也有了購置家電的愿望和沖動,市場潛力很大,但目前因受收入制約還支付不起,使大量耐用消費品堆放在倉庫和商店形成積壓,表現為消費市場上的供過于求。城市住宅也基本上是同樣的情況,目前城鎮有大量城鎮商品住宅待售,但由于其價格昂貴,城鎮居民的主體人群雖有購房的極大愿望,也只好望而卻步,巨大潛在的購買力難以變為現實的購買力,致使城鎮商品房大量閑置。因為耐用消費品和商品住宅是城鄉主體消費人群的主要消費方向和全國主要消費商品供給領域,所以它們的滯銷對中國買方市場的形成構成份額最大。


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已出現高收入階層,這部分人雖然在全國總


人口中所占比例還較小,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其絕對數量并不小,消費規模已相當可觀,他們已達到小康型和富裕型消費需求結構,其消費重點已從一般的吃、穿、住、行、用轉向醫療保健、教育、娛樂、旅游等。然而適應這種高層次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在中國發展不足,供不應求,導致在總體上形成買方市場的同時,還留下市場供給缺口。


總之,中國的買方市場是人均收入水平和總體消費水平均較低的初級性的買方市場,是總體上的市場供過于求與局部的具體的市場供不應求并存的相對的不完全的買方市場。中國目前形成的買方市場只能說明其基本上而不是根本上擺脫了短缺經濟狀態,要從根本上走出短缺經濟,形成全面的買方市場,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三、中國買方市場形成的原因



對于形成買方市場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由于貨幣政策偏緊或貨幣供應及決定的國內總需求不足所致,另一種觀點認為主要是結構性矛盾或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的問題。這兩種觀點不可謂不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通過逐步消除舊體制的束縛,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直接促進了工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供給的增加使市場上的商品日益豐富,最終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供求關系轉化。


賣方市場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的常態就是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過程。隨著我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后確立和完成,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供給進一步增加,買方市場將越來越鞏固,越來越高級化和全面化。


當然,近幾年來適度從緊的貨幣財政政策在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同時,促進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大量的盲目重復建設和產業、產品結構未能隨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升級,使供需結構不相適應,也促進了買方市場的形成。筆者認為,人均可分配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斷擴大和累積導致總需求不足,是促使買方市場形成的又一個比較重要但未能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因素。


據有關研究,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表示的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從1985年到1995年,全國29個省、市、區(未含西藏)的極值差率、變異系數和加權變異系數分別由2.96,0.2109和0.2291增加到4.75,0.3302和0.3807。這說明“七五”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省際差異在不斷擴大,而且低收入省區(除廣西外)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對水平都在下降,而絕大部分高收入省、市、區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對收入水平都在迅速提高,出現了所謂的“馬太效應”現象。由于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東南沿海省區居民相對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中西部省區相對收入水平的下降,導致居民收入在東、中、西三個大地帶間的差異在原來的基礎上也進一步擴大。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不僅表現在省市區之間和三大地帶之間,也表現在城鄉之間,而且收入差距程度更甚。從1985年到199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后的可比收入)差距從2.34倍擴大到3.02倍。農村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際差異也一直在不斷擴大,主要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各省市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衡量指標中,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收入未包括政府給予的各種補貼和勞保福利,農民家庭純收入包含著擴大再生產的費用,而且未扣除各種不合理的攤派,農民的住房也由自己建設,醫療、養老費用也由自己負擔。因此,城鄉居民收入實際的差距比用上述指標反映的差距還要大。如果考慮到各種非正常性收入,則貧富差距及其擴大的程度又要加大。


我們知道,盡管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決定消費支出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在短期內隨著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費傾向遞減,即收入越高,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越小;不同階層實際收入差距越大,全國實際消費總需求越是低于按全國平均人均收入水平后達到的消費需求水平,越是趨于總需求不足,因為占全國較大比例的低收入階層消費水平自然地低下,潛在的市場難以變成現實的市場,同時占全國比例不大的高收入階層在得到消費滿足后趨向于增加儲蓄,消費需求增幅也在下降。中國有約9億農村居民,其平均人均收入約為城鎮居民的1/3,他們中的一部分屬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小于2000元的低收入階層(一部分城鎮低收入者在此范圍之內),其消費需求不會很大,高收入的城鎮居民(包括一部分農村暴發戶)在吃、穿、住、行、用全部滿足之后,如果未出現更高水平的供給,其收入的大部分轉入儲蓄。正是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總消費需求不足,加速了中國買方市場的到來。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