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關于物流是否能成為一個產業尚存在爭論。筆者認為,一個產業的形成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取決于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程度,取決于它是否具有自我組織、自我發展能力的社會生產組織體系等,并不是取決于某個人、某個機構主觀判斷。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為物流僅僅是一種管理或技術,不能稱其為產業,這可能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物流活動被分割,其活動滲透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各個經濟組織機構和這些部門、經濟組織機構內部的活動之中,它的有效活動被隱藏在這些部門、經濟組織機構的經濟效益、效能、效率之中,再加上長期以來我國并沒有與物流相關的專門評價體系所致。
實質上,當科學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大規模生產、大量消費必然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物流規模日益龐大和復雜,昔日傳統的、分散進行的物流活動不可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一旦物流活動呈低效率、高成本狀態,必將成為影響部門、經濟組織機構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制約因素。那種因我國目前物流活動所表現的跨行業、跨部門特征,而使一些人感到物流無法由一個獨立的部門來管理的看法,是狹隘的;那種認為有了一個產業就應該有一個部門管理的思想,也是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仍在這些人的頭腦中作祟的結果。
本文暫且擱置物流是否是一個產業的論證,僅從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現狀,談一談我國物流產業成長所需的宏觀環境。在這里,不妨簡要分析國際物流發展的趨勢。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開始注重對生產要素、以及各種物流功能、要素進行整合,借助于IT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技術的廣泛運用,國際物流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內部一體化。即一些有遠見的生產企業開始注重進行工業工程的建設,對企業內部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以企業為核心的一體化物流系統;
二是社會化。也就是在以企業為核心的一體化物流系統為基礎,將物流活動逐步從生產、交易和消費過程中分化出來,以此建立相互聯系、分工協作的產業鏈,形成了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社會化的物流系統;
三是專業化。各種專業化物流經濟組織機構--第三方
物流企業的興起以及所表現出的快速發展趨勢表明,專業化物流服務作為一個新的專業化分工領域,隨著專業化物流占整個物流市場的比例不斷提高,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產業部門和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自動化、信息化。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在物流活動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如電子數據交換(EDI)、條碼技術(Bar Code)、射頻技術(RF)、全球定位系統(GPS)、電子訂貨系統(EOS)等,使得物流作業活動效率大大提高。
與國際物流的發展趨勢相比較,我國物流產業則處于剛剛起步階段。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進一步走向開放,其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文件《服務貿易具體承諾減讓表》和《服務貿易承諾時間表》中已經明確了有關物流以及與物流相關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盡快與世界接軌,加速培育、扶持和發展國內的物流產業。而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興旺,有賴于一個統一、透明、公平和高效率的宏觀環境。目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是部門林立、政出多門和畫地為牢,難以形成統一的物流市場,嚴重束縛了物流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要改善我國物流產業成長的宏觀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組織制定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指導性政策。國務院應設立全國物流產業發展政策與對策協調機構,或指定由相關部委或行業協會組織牽頭,專司物流產業政策和對策研究工作。許多研究報告指出,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正在成為我國物流產業成長的桎梏,我們必須借鑒如美國、日本和德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適合國情、適合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接軌的政策。制定產業政策的重點是:第一,清理部門、地方制定的政策和法規,清除存有地方(部門)保護主義的政策和法規,通盤考慮海陸空運輸、倉儲、物流中心(園區)和配送中心等物流要素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所造成有限資源的浪費;第二要注意與WTO規則所規定的內容相銜接;第三,本著依靠市場機制、不隨意干涉市場的原則,把政策導向的重點放在規范物流市場競爭秩序上(如投資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防止政出多門,草率定規,以免出現新的政策上、體制上和機制上的障礙;第四,建立和完善物流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抓緊清理、修訂不利于物流產業發展的法律規章,制定促使整個產業合理配置、協調發展的法律體系。
二、改革、規范和完善現有的市場準入制度。目前,國內物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國內“物流熱”過后,開始了新的“圈地運動”,一些相關經濟組織機構紛紛搶注物流企業,涉及行業之多、涉及領域之廣泛是空前的;濫、雜、亂,良莠不分;瓜分市場,名實不符;物流企業實際的有效需求不高;服務水平距離客戶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軟、硬件設施、裝備水平低下,且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造成資源的浪費。所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作為物流市場主體--物流企業的形象。因此,國家應該盡快確定設立物流企業應當具備的準入條件,除了在經營范圍、經營場所、注冊資金尚有明確規定外,還應該結合國家勞動部門已經批準設立的物流師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在工商登記時增設企業經營管理、專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的內容。
三、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宏觀協調能力。任何一個產業形態的形成,除了市場運行作用外,離不開政府的有效培育、扶持和引導。這主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在企業功能改造、物流設施以及技術改造、貨物檢驗與通關、交通運輸管制、資本運作、財稅政策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搞好協調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二是加強物流規劃建設的宏觀管理,避免盲目興建
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所造成的資源浪費;三是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的通報國內外物流信息動態,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公共物流信息管理服務體系。
四、加快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重組。目前,國內物流公司越來越多,但絕大多數的物流企業規模較小,服務功能單一,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畫地為牢、各自為戰,惡性競爭,經營秩序不規范,市場占有率低,經濟效益低下,更談不上國際化經營能力。這種傳統的、分散的、小型的物流企業活動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現實,也不利于物流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應整合現有物流資源,進行產業重組。一是造大船,參與國際競爭。即按照市場自發調節和資本運作規律,而非單純行政“拉郎配”的原則,組建大規模、綜合性的物流企業集團,提高國內物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二是以各種方式整合物流資源,實現物流的規模效應,提高物流增值服務能力為原則,通過實施兼并,優勢互補,合理布局,實現物流企業的橫向、縱向合作,建立多功能性、區域性、專業化經營性物流企業聯合體。三是作為市場補充,培育、扶持中小型專業性的物流企業,運用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及時滿足用戶的需求。
五、加快建設信息網絡技術平臺、促進物流活動科學化、網絡化、電子化的形成。國外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物流企業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的提高,服務網絡的擴大、延伸,參與市場的競爭力的提高,有賴于建立資源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一方面是國家、地方政府必須加大電信、數字微波、衛星通訊等信息網絡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加快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建立全國或區域性的物流信息平臺,使物流企業與制造商、供應商和客戶有機的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必須向電子商務延伸,重新架構基礎設施,將新的軟、硬件系統與物流活動進行整合、拓展,改變企業粗放經營、內在質量差和運作效率低的現狀,實現企業內部網絡化,通過供應鏈關系的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建立上下游企業的網上供應、銷售系統,形成緊密結合的供應鏈和物流服務網絡體系,有效、集中使用物流信息資源和優化物流配送網絡。
六、完善行業協會組織。作為全國性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的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已在行業協調和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如為加強與其他部門所設立的物流協會的溝通與聯系,已經組成共同推進協調辦公室。但是,仍有跡象表明,一些部門、產業組織欲意組建新的物流協會組織。從長遠的、發展的角度看,如國家不從法律法規上予以規范協會組織的建立和其活動,仍不能有效地克服和解決部門、地區管理體制所造成的分割的物流市場,無法促進物流大市場的形成,無法形成物流資源的整合和整體效應。因此,國家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對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的功能、作用、職權以及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和溝通作出法律規定,以加快國內物流管理與國際慣例接軌,進一步發揮協會組織的功能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