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各物流協會日前與
香港和
臺灣的物流協會簽訂了物流合作框架協議,承諾在法律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撤除物流運營地區障礙,整合各地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聯手打造國際物流平臺。
浙江省物流與采購協會、江蘇省現代物流協會、江蘇省采購協會、
上海市物流學會、香港物流協會和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參加了在
杭州舉行的簽字儀式。
目前海峽兩岸尚未實現直接「三通」,臺灣與大陸的人員、商品往來還需通過香港或
澳門中轉,造成了額外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國際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劉偉文說,隨著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經貿往來的迅速發展,建設通暢高效的物流業是大勢所趨。
根據協議,浙江、江蘇、上海、香港和臺灣物流協會下屬的企業將在物流技術、信息化建設、物流理論研究、協作投資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各方承諾,在法律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消除限制物流運營的地區障礙,推行物流業流通標準和認證標準的互認,互相認同法定檢驗單位出具的鑒定結果,促進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商品進一步自由流通。各方協會還承諾聯手組織招商會、展覽會,聯合舉辦商務培訓,支持區域間企業開展合作。
數據顯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2005年物流市場總體規模在4984億美元左右。
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會長蘇隆德說,臺灣物流業有許多先進經驗可供大陸借鑒,臺灣企業也對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實質性的合作非常感興趣,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應該整合資源,聯手打造面向國際的物流平臺。
香港物流協會會長黃輔華則表示,香港已經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銷售和運輸網絡,內地的產業優勢嫁接香港的銷售優勢,「中國制造」可以以更好的價錢,更有效率地銷往世界各地。